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走出 认识误区
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又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足以见得我国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步较晚,许多学校领导、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淡薄,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也十分缺乏。因而,许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陷入了误区。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学校普遍存在着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有心理问题等于心理不健康
任何人都不愿意与心理不健康沾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绝大多数人处于心理相对较健康的状态,即心理亚健康的状态,我们平时讲的心理健康其实是指心理相对健康而已。客观上说,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问题,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有重有轻,程度轻微的有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情感矛盾、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一个人有心理问题不一定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这个人心理变态,有神经症或精神病。衡量个体是否心理健康不是看其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而要看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看个体能否有效应对心理问题。只要心理问题不严重,个体能够有效应对,个体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一个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一个人心理健康就肯定没有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所以,许多人害怕听到他人说自己有心理问题,害怕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为防他人误解,也不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有人把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同起来。正是由于许多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存在这种错误认识,所以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抵触情绪和回避倾向。这种错误认识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开展。
误区之二:心理健康教育仅是要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
许多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正确。虽然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或都会遇到心理问题,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具体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具有多层次性,主要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二是塑造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三是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矫正个体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所以单纯地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的看法是片面的。
由于自行解决心理问题对于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发展更有意义。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大包大揽,帮人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是仅当个体不能有效解决心理问题时,才需要由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还要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自我认识,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从本质上说,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其心理成长和心理发展。
误区之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仅是学生
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是因为:第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非常缺乏,有关培训也不尽规范,许多从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往往是学校分管德育的领导、教师和班主任,多数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甚至不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通常只能采用“自发式”的工作方法,还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就很难奏效,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第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显示,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发生率极高。教师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状态不佳,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比较困难;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我们不仅要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该重视抓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应重视培养一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
误区之四: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许多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产生心理认同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他们看来,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还有少数学校把开设心理咨询室当作装“门面”,学生对心理咨询室是干什么用的都不了解,怎么还会去那里求助呢?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学校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只定位在咨询和治疗上,而应放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早期发现、早期解决上,而不能坐等学生上门咨询,应当要主动发现、主动关心、主动干预。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知识传播层面的工作。这一层面的工作是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以及利用黑板报、广播、校刊等来传授、传播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使教师和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基础的心理调节技术,发展其应付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二是问题解决层面的工作。这一层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开通电话咨询热线、开设心理咨询室和设置心理咨询信箱等形式帮助个体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这个层面的工作针对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感冲突、学习困难、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不佳、考试焦虑等,也解决一些特殊问题,如厌食症、贪食症、自杀倾向等。三是心理治疗层面的工作。对于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神经症等问题,就必须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治疗。这项工作在大多数学校很难开展,因为绝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开展心理治疗的有关条件。
误区之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
有些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就是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这种认识并不全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而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有效实施依赖于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主要应该实现三个结合: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各项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并实现相互渗透,在教师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技能和能力的活动中,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得到发展;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和谐健康协调发展,也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指望依靠个别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或者开设数目有限的心理教育课就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二、走出误区,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指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目前我国正在深化素质教育和实施课程改革,这也是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契机。学校只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走出片面认识的误区,才能切实地做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
1、形成需要意识。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之所以不断地颁发了多个文件来启动、指导和规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发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家庭教育也越来越来重视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来教育孩子。现在不仅有许多基层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领导、教师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意识,还有许多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把时间花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因此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所以,让更多的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形成心理健康的需要意识,是走出认识误区的前提。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投入大量时间、经费和人员;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推进。
2、建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成员(尤其全体教育工作者)所共同承担的任务,因此学校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行为,树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新观念。此外,学校应当在一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包括教学、教育活动及班主任工作)都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各科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行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要做好“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工作,学校就要分期、分批地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时,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还可以通过发放学习材料、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使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能力,熟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辅导策略;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能够掌握自身调节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3、抓住新课改的机遇,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课改便得学校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生动地学习,并能过不断成功的体验,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意识,产生自我价值观,树立了自信心;同时新课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民主教学,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充分地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谈话时弯下腰来等等,都显现出了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这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使得学生获得了充分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赖感,从而能毫无顾及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并随时得到教师的理解、支持、帮助、指导,而这些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努力创设营造的一种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新课改这一机遇,在教育功能、管理模式、实施途径和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探索,这样才能不断地促使教师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